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簡介
武漢理工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創建于1946年,是我國首批碩士點,1983年獲博士點,2000年獲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1997年獲批交通部重點學科,2001年獲批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獲批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981年至今,本學科一直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單位,1985年被國際拖曳水池會議(ITTC)接受為成員單位。是國內具有船舶與海洋工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的三所高校之一。
1、學科定位與目標
本學科立足內河,面向海洋,以國家重大戰略和行業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質量人才為使命,以多學科交叉、產學研結合、國際化協同為辦學理念;圍繞船舶與海洋工程的水動力性能、結構安全可靠性及完整性、船舶設計、智能制造裝備、振動噪聲、發動機及動力裝置等基本理論和關鍵技術開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凸顯高性能船舶技術、船體智能加工技術與裝備、船舶發動機智能控制、輪機系統仿真、中華造船史與古船研究等領域的特色與優勢,保持在內河船舶領域的領先,使學科整體水平在國內領先、重要研究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行業偏愛的特色學科。
2、學科優勢與特色
本學科經過七十年的不懈努力和發展積淀,已形成如下學科優勢與特色:
(1)立足內河,面向海洋
本學科結合國家戰略和行業發展需求,在內河航運規劃、內河標準船型研究、內河新船型開發、江海直達船型研究等方面承擔了大量科研項目,為長江黃金水道等內河運輸做出了貢獻。同時,在海洋工程水動力學、高性能艦船的船型優化、結構輕型化和直接計算設計、船舶性能多學科設計優化方法、船體構件自動化加工技術、船舶發動機智能控制技術、輪機系統仿真技術、船舶柴油機能量管理系統綜合技術、基于可靠性的船舶機械維修技術、內河水域船舶溢油應急體系、內河船舶污染綜合防治技術等方面具有堅實的研究基礎和鮮明的技術特色。
(2)面向國際,開放辦學
本學科十分注重國際化進程,通過歐盟“Asia—Link”計劃、“111 學科引智計劃”等項目,搭建了國際化的學術交流平臺,引進英國皇家學會、皇家工程院院士 W.G.P rice 為本學科戰略科學家,與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和布魯內爾大學建立了雙邊學術年會制度和聯合研究基地。與挪威科技大學、葡萄牙里斯本大學、日本東京大學和廣島大學等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
(3)隊伍厚實,結構合理
本學科有國家教學團隊、111學科引智計劃、湖北省創新群體各1個;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際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大會(ISSC)專家委員會委員3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2人;長江青年學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各1人;聘請1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為戰略科學家?,F有專任教師140人,其中教授42人,博導26人,具有海外經歷的教師54人;40歲以下青年教師全部擁有博士學位;學術梯隊的架構完整,職稱、年齡和專業結構合理。
(4)產學研用,服務行業
本學科依托高性能艦船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高新船舶與深海開發裝備 211 協同創新中心等平臺和武漢地區在艦船方面的集群優勢,與 20 余家國內科研院所和大中型造船企業簽署了共建人才培養基地和聯合研究協議。通過高水平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轉化,服務行業。如自主研發的“肋骨冷彎機”已遍布國內大中型造船企業,并出口日韓和東南亞國家;世界首臺“船舶三維數控彎板機”已投入生產應用。
(5)一流平臺,成果豐碩
本學科依托國家水運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性能艦船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高新船舶與深海開發裝備211協同創新中心、教育部水陸交通實驗實踐教學中心、水陸交通虛擬實驗教學中心等一批基地開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解決了一批重大關鍵問題。近四年共獲得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12項;已轉化專利5項;獲省級優秀博士論文2篇,省部級教學成果獎2項,培養的學生連續6屆在全國“挑戰杯”中獲獎;發表SCI/EI學術論文100余篇;承擔國家及省部級縱向項目100余項,國防軍工項目50余項。
3、人才培養目標
滿足國家重大戰略和社會發展對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高層次、研究型/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需求,培養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質、社會責任感、較高人文科學修養和創新意識,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業知識,能創新性地從事科學研究,有較強獨立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受行業歡迎的高級專門人才。
4、學科方向設置
(1)高技術船舶水動力研究與船型開發:主要圍繞高技術船舶重點進行流固耦合水彈性、水動力性能多學科設計優化、內河及江海直達船型優化與標準船型、綠色船舶的研究與應用。
(2)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安全與可靠性:主要圍繞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安全與可靠性展開研究,重點進行輕量化設計、振動與噪聲控制、極限承載、疲勞斷裂、抗爆抗沖擊、健康監測與風險評估、軍/民船結構規范等研究。
(3)船舶先進制造技術與裝備:主要圍繞船舶先進制造技術展開研究。重點在船舶數字化制造、構件塑性成形加工等領域進行研究和開發。
(4)船舶動力系統監測、診斷與控制:主要圍繞船舶發動機智能控制、船舶動力裝置設計與性能優化等研究。重點研究船舶中低速發動機高壓共軌、監測診斷與閉環控制和振動噪聲控制等技術。
(5)船舶動力系統性能優化及排放控制:主要圍繞船舶發動機性能和排放展開科學研究與應用。重點進行發動機工作過程優化、燃料燃燒特性分析和排放研究。
(6)船舶推進系統摩擦學與綠色技術:主要圍繞船舶推進系統摩擦學和船用新能源展開科學研究與工程應用。重點進行船舶推進系統摩擦控制技術、船舶能效提升和船舶防污減阻技術等研究。
5、本學科的國內外影響
本學科是國內具有船舶與海洋工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的三所高校之一,設有國家水運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性能艦船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國家及省部級基地;是船舶力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單位,是教育部高新船舶與深海開發裝備211協同創新中心的第5成員單位;國家海事局在我校設立了船檢發展研究中心;擁有國家計量認證“中交船舶與橋梁工程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和國家海事局“船舶污染海洋環境風險評估單位”資質;編制了《三峽樞紐過壩貨船(隊)尺度系列》等一批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參加了工信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相關規劃、年度指南的編寫,在《中國造船》、《船舶力學》、《水動力研究與進展》、《船舶工程》等本學科主要學術雜志都有教師擔任編委,主編《船海工程》、《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等本學科學術期刊。
連續兩屆實施“111學科引智計劃”,派遣多名教師分別赴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和西班牙 SENER 集團任教任職;與南安普頓大學共建“高性能船舶技術聯合中心”、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共建“智能船舶和運輸聯合研究中心”、布魯內爾大學共建“結構安全與完整性聯合研究中心”、與里斯本大學合作博士學位教育項目;被英國焊接研究所(TWI)等國際著名研究咨詢機構接受為學術伙伴。